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履职依据 / 政策解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读》-市民委党组副书记、主任李德明

发布时间:2023-01-04 10:28
来源:办公室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五十六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一体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西藏亦是如此,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充分表明,藏族与其他民族一道融入中华民族并汇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就是西藏各民族必然的历史走向和光明未来我们党自成立起来,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的是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揭示的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彰显的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决心

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把握好“四个必然要求”精神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间断,最终形成了今天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分布格局,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如繁星遍布、各放异彩。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携手奋斗,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宗教等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以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必然要求”,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才能具有坚实根基。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我国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日益稳固。在看到主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当前社会上、学术界特别是互联网上有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误导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看,民族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和短板。新形势下各族群众流动性大大增强,以往以聚居地为主的民族工作模式已不适应。有些不愿意看到我国繁荣发展的势力和破坏分子,试图破坏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同时,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树立一家人意识”

1.我们的“家人”——56个民族

2.我们的“家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3.我们的“家底”——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4.我们的“家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5.我们的“家规”——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

6.我们的“家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7.我们的“家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我们的“家教”——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9.我们的“家长”——中国共产党

二、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七个重点”上着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我们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遵循。

第一,在“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着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以共同性为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但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要克除狭隘民族意识;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认同是根本;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明白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西藏人民为此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明白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道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长治久安中进一步铸牢彰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质量发展中牢不可破。

第二,在“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上着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要坚持把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推动各民族团结一心、凝聚一体,以中华文化为依托,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变、创造性发展,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互鉴交融,让中华文化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扎根各族群众心中。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依法加强网络治理,对错误和有害言论要敢于斗争、亮剑发生、激浊扬清,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平台。要积极引导和支持藏传佛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的前提下促进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步形成中国特色,进一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意义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石,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当前,我们有的地方不少群众还“看不懂电视、听不懂普通话”,有的想外出打工,但连普通话也听不懂、字也不认识,怎么去打工?为此,我们要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能力培训,依托当地学校、远程教育系统等平台载体,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干等作用,加强村居干部、农牧民群众特别是青壮年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到2025年在农牧区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同写规范字、同讲普通话”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在“深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上着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愿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所有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各族人民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要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高原生物、高新数字、边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护好西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出自己民族应有的贡献。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当做党委、政府的大事来抓,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在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下更大气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美、越过越兴旺、越过越有滋味。

第四,在“深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上着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高度统一,让各族群众越走越亲、越走越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茶和盐巴一样永不分离。要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工作、生活等日常环节做起,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着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迁徙流动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互嵌式居住生活中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积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加大与区外经济、文化、人员双向交流力度,组织开展青少年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支持高校毕业生、群众到区外务工经商、就业创业、安家休养,吸引区外群众到西藏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工作生活,鼓励区内外高校毕业生留藏、来藏就业创业、扎根圆梦。

第五,在“深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着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依法治藏,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防范风险、打击犯罪、处理问题、化解矛盾,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让公平正义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基石。要全面完善民族政策法规,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将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转化为政策法规,确保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平等参与地方事务。要全面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各族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六,在“深入查找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上着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国家统一和安全,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警钟长鸣、警惕常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及时化解各种问题隐患,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要聚焦打赢最复杂斗争、迎接最严峻考验、应对最困难局面,健全预案体系和力量布局,决不给敌对势力可乘之机。要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各族群众在参与防范风险和生产建设中自觉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第七,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上着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要创新载体和方式,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核心目标,大力实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九进”工程九进:进机关、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学校、宗教活动场所、部队、企业、景区、家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工作之中,体现在各族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之中,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共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好居民”“好员工”“好邻居”“好大院”行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让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动手、携手努力,更好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民族工作、亲切关怀西藏各族人民,我们要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深度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

(一)“四大工程”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性工程,是做好新时代拉萨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其精神实质体现在“12个必须”上。我们要自上而下、广泛动员,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2.“五个认同”增进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共同性,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是做好新时代拉萨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四对关系,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四对关系,深刻认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3.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藏族和其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贯穿了西藏历史发展始终,藏民族就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性工程,是做好新时代拉萨民族工作的必经之路。要依托对口援藏等渠道,加大拉萨与祖国内地的经济、人文和民间等交往交流交融,组织各民族优秀代表人士到内地参观学习、调研考察,鼓励拉萨群众与内地援藏省份群众“结对认亲”,帮助拉萨各族群众到内地就学就业,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服务制度,鼓励各族群众联合创业,帮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为各民族嵌入式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4.模范区创建“九进”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西藏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模范区创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性工程,是做好新时代拉萨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按照模范区创建工作“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的总任务,贯彻落实模范区创建条例和创建规划,推进模范区创建进机关、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学校、宗教活动场所、部队、企业、景区、家庭,夯实模范区创建工作基础。

(二)“六项行动”

1.爱我中华“播种”行动。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办”的积极作用,把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分裂斗争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推广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读本(少儿版、青年版),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关键少数”带头示范行动。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领头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思想、指导实践,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亲自主抓,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行动。要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关键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来抓。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国家通用语言汇报工作、召开会议。要持续开展农牧民党员特别是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到2022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员会主任基本会讲国家通用语言,鼓励以社会办学、网络教育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青壮年为重点,带动农牧民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到2025年在农牧区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办好广播电视、新媒体等语言学习类节目,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汉族同志与少数民族同志“结对子、学语言”,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让各族群众更好地参与和享受现代化成果。

4.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行动。不断完善以乡镇(街道)、社区为依托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社区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开展各民族结对帮扶、共度节庆等联谊交流活动,倡导各民族“歌同唱、舞同跳、节同过”,积极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5.农牧区民族团结聚力行动。以模范区创建进村庄(社区)为抓手,在农牧区实行“民族团结+N”工作模式,农牧区各项工作都要赋予民族团结的意义,通过深化驻村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组织参观学习、提升技能水平、完善公共服务等有效举措,在农牧区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让农牧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力军。

6.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行动。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积极推进“双拥”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大团结,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开展军民一体化能力建设,统筹能源、交通、通信、气象等基础设施的国防需求,推进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共建共享。提高社会化后勤保障服务能力,保障农副产品、劳务输转、仓储物流、物业管理等优先供给,做好现役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更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关系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建设好美丽家园,过好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央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